| 
			     肇源縣是黑龍江省大慶市的一個縣原名后郭爾羅斯,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、松嫩兩江左岸,長春、哈爾濱、大慶“金三角”的中心,隸屬于大慶市。是金太祖“肇基王績”之地,有著6000多年的文明,幅員面積4119.5平方公里。肇源縣一個多民族縣份,21個民族,轄1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6個農(nóng)林牧漁場。肇源縣常住人口為330340人。 
【行政區(qū)劃】 
  肇源縣轄8個鎮(zhèn)、8個鄉(xiāng): 
  鎮(zhèn):肇源鎮(zhèn)、三站鎮(zhèn)、二站鎮(zhèn)、茂興鎮(zhèn)、古龍鎮(zhèn)、新站鎮(zhèn)、頭臺鎮(zhèn)、古恰鎮(zhèn) 
  鄉(xiāng):福興鄉(xiāng)、薄荷臺鄉(xiāng)、和平鄉(xiāng)、超等蒙古族鄉(xiāng)、民意鄉(xiāng)、義順蒙古族鄉(xiāng)、浩德蒙古族鄉(xiāng)、大興鄉(xiāng) 
【建置沿革】 
  據(jù)“白金寶文化”等遺址發(fā)掘考證,商周時代縣境屬肅慎部。   秦漢時為穢貊地。后漢三國時屬扶余國,《后漢書》載“夫(音扶)余國在玄菟北千里,南與高句麗,東與挹婁,西與鮮卑接,北有弱水,地方兩千里,本濊地也”。   北魏時屬勿吉(音莫吉)國,“乃舊肅慎國也”。   北齊河清二年(563年)勿吉始稱林朝。“稅路分為七部,有票末部、伯咄部、安車骨部、拂涅部、號室部、白山部、黑水部”。黑水部以嫩江下游“大黑水”而得名。通古斯語為“郭爾羅斯”即今肇源縣之舊稱。   唐·圣歷三年(698年)三月三十日,唐帝武則天下詔,將妹弱、契丹、突厥、室韋劃為四春、我縣境屬之。 唐·開元七年(719年)六月,唐玄宗令黑水諸路為“黑水都督府”,其下各部置刺使。   開元十三年(725年)置黑水軍。   貞元年間(785——805年),役屬于渤海國,“不復與(唐)王會矣”。   903年契丹夷離堇耶律阿保機北伐來境。由此,成為契丹人的“戌境內(nèi),居境外”之地。北府宰相蕭思溫在今民意鄉(xiāng)他什海古城建立頭下軍州(皇后店),隸屬上京道。   金·收國元年(1115年),縣境劃屬西北路。延設(shè)郭爾羅斯、兀速、結(jié)石烈三個猛安。   金·天會八年(1130年),“以太祖兵勝遼,肇基王績于此”在出河店址建立“肇州”(今茂興鎮(zhèn)勒勒營子古城址),同時在其西北五里的莽海古城建始興縣。初隸屬上京路會寧府。   海陵時(1149—1161年)“嘗為濟州支郡”。   承安三年(1198年)肇州以“太祖神武隆興之地,升為節(jié)鎮(zhèn),軍名武興。”   貞佑二年( 1214年)肇州置招討司。同年,成吉思汗在“裂士分封”中,我縣境為哈布圖哈薩爾的世襲封地的一部分。   元·至元三十年(1293年)七月,建立肇州(今肇東市四站鎮(zhèn)八里城古城)隸屬遼陽行省開元路。境內(nèi)沿置兀速(霧松)、憨哈納思(郭爾羅斯)、乞里吉思(給石烈)三個部落。   元·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,罷肇州宣慰司,并入遼東道。   元·元貞元年(1295年),“立肇州屯田萬戶府,以遼陽行省左丞阿散領(lǐng)之”。   元·延右三年,“置肇州女真千戶所”。    明·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六月,蒙古武力東移,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六世孫布巴什惕那顏駐牧嫩江下游兩岸,號所部為“郭爾羅斯”。   清·順治五年( 1648年)十二月二日,郭爾羅斯部酋長布木巴被冊封為鎮(zhèn)國公爵,掌郭爾羅斯后旗扎薩克,此為旗治之始。   光緒三十二年(1906)設(shè)肇州廳,治所設(shè)在今肇源城。實行蒙漢分治。民國初,省以下設(shè)置沿襲清制,分為道、府、廳、州、縣。   民國二年(1913)l月23日,奉大總統(tǒng)令廢府、廳、州,存道、縣由廳改縣后隸屬龍江道,肇州縣城設(shè)今肇源城,名稱肇州,3月20日執(zhí)行。7月肇東分防廳晉升為縣,旗境東部為肇東縣,西部為肇州縣,蒙漢三個政權(quán)并存,繼續(xù)實行蒙漢分治。偽滿洲國屬黑龍江省。   1932年偽縣公署因洪水遷到薄荷窩堡。   1934年又因洪水遷到“老城基”(今肇州址)。   1934年12月1日結(jié)束蒙漢分治。   1935年郭爾羅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爺屯遷至肇源城,實行旗制。仍用郭爾羅斯后旗名稱,隸屬濱江省。   1945年12月20日,民主政府成立。郭爾羅斯后旗隸屬嫩江省,省會在齊齊哈爾。隸屬哈西專員公署。   1947年2月7日,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合并,稱黑嫩省,本旗屬第四專區(qū),專署駐肇州縣。是年9月17日,撤銷黑嫩省,恢復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建制,本旗仍屬嫩江省。   1949年5月5日,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,本旗隸屬之。   1954年8月1日,黑龍江省與松花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,原署各縣旗皆屬之。   1956年4月 11日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郭爾羅斯后旗政府奉令改稱肇源縣。此為“肇源縣”之始。   1958年8月27日,肇源縣隸屬松花江專署。   1965年6月14日,松花江專署改為綏化專署,肇源縣隨屬。   1992年劃大慶市管轄。 
【地理環(huán)境】 
  位置   肇源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,松嫩兩江左岸,長春、哈爾濱、大慶“金三角”的中心。西北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、大慶市,北與肇州縣,東與綏化市肇東市接壤。西南以松、嫩兩江主航道為界與吉林省白城市鎮(zhèn)賚縣、大安市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、扶余市和哈爾濱市雙城區(qū)隔江相望。幅員面積4119.5平方公里。  
  地貌   肇源縣境內(nèi)多為低地平原,多沼澤、泡泊、河川。 
  氣候   肇源縣氣候?qū)儆诒睖貛Т箨懶詺夂颍募痉置,光照條件好,冬季寒冷干燥,溫差懸殊,少病蟲害。年均降水量在600mm左右,水源豐沛,處于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上限,年有效積溫2900℃-3100℃,無霜期可達165天,作物生長季節(jié)日照總數(shù)達1295.6小時。是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,年有效積溫2900-3100℃,氣溫適宜,雨量豐足,光熱資源居黑龍江省之首。 
  水文   松嫩兩江流經(jīng)縣境長242.86公里。 
【交通運輸】 
  肇源縣境內(nèi)公路、水路、鐵路三路暢達。公路通車里程410公里。通(通遼)讓(讓胡路)線鐵路貫穿全境,與亞歐大陸橋連接。境內(nèi)水路總長200公里,有“黃金水道”之稱。隨著松花江大橋和年吞吐量80萬噸的大慶肇源新港的建設(shè),肇源的交通區(qū)位優(yōu)勢明顯提升,將真正成為大慶、哈爾濱、長春“金三角”和黑龍江西部大通道上的經(jīng)貿(mào)重鎮(zhèn)。 
【風景名勝】 
   
西海濕地旅游區(qū) 
  位于肇源縣城西1公里處。占地面積5,500畝,平均水深1.5米,濕地內(nèi)有天然的蘆葦、蒲棒草等水草植物。蘆葦蕩中,棲息著江鷗、野鴨、大雁等水禽數(shù)十種。2002年,起動了一期開發(fā)工程,修筑了6.45公里的環(huán)海路,修建了觀鷗臺、觀魚觀、賞蓮池、垂釣池、水上游樂區(qū)等設(shè)施。整個景區(qū)按計劃完工后,將達到國家3A級標準。 
望海屯古城遺址(古稱寧江州) 
  位于三站鎮(zhèn)西南4公里處。相傳是金兀術(shù)妹妹的城池,在這里曾與岳飛有過交戰(zhàn)。古城保存完好,城東門外還保留著金兀術(shù)的點將臺。望海屯古城遺址已被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區(qū)。 
   
三岔河,古稱"大口",俗稱"陰陽界", 
  以栗末水(第二代松花江)和黑水(嫩江)交匯而成。為什么中"陰陽界"呢?因為發(fā)源于興安嶺的嫩江水凝重、微濁,發(fā)源于長白生的第二松花江水溫弱、清凈,兩股水匯合后,久不融合,并行達數(shù)華里。這樣,在二水交匯處就形成了一條黑白分明的分水線。這種現(xiàn)象除黃河上的涇、渭河外就唯我縣獨有,自古有"南有涇渭,北有栗黑"之稱。三岔河又是古盛京(今沈陽)至愛琿之間古驛道的必經(jīng)之地,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優(yōu)美的詩篇。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,康熙帝到此暢游,留下了"源分長白波流迅,支合烏江水勢雄"的詩句。 
頭臺鎮(zhèn)魁星樓 
  始建于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位于頭臺鎮(zhèn)所在地東南高崗處,魁星樓主樓為三層,高16.8米,頂層四角有柱,為歇山式,樓內(nèi)魁星作執(zhí)筆圈點狀。旁有文廟大殿和東西配殿,正殿供奉孔子,配殿為各代名賢,形象各異,栩栩如生,是當時頭臺鎮(zhèn)的標志性建筑。遺憾的是在“文革”中被毀。為了圓廣大群眾的重建夙愿,繁榮鎮(zhèn)域文化,打造旅游產(chǎn)業(yè),2009年,鎮(zhèn)政府籌資500萬元,進行了一期工程,建設(shè)了圍墻、魁星樓主題和公德碑及部分綠化。 
小拉哈文化遺址 
  位于肇源縣義順鄉(xiāng)東義順村,坐落在一條隆起的恰似龍脊般的漫土崗上,東西長500米,向南約300米直抵小拉哈屯,北靠遼闊的拉哈泡。據(jù)專家考證肇源縣小拉哈遺址距今已有6500年歷史,是黑龍江省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。1992年黑龍江省考古發(fā)掘,出土了大量的骨網(wǎng)鉤、陶網(wǎng)墜、蚌鐮、石鏟、石斧和玉器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,經(jīng)科學考證,這里那時已形成了漁獵文化與農(nóng)耕文化并行的局面。在小拉哈遺址農(nóng)民春耕時還可撿到破損的石斧、玉片等。小拉哈文化遺址已被列為省級文化保護單位。 
   
白金寶文化遺址 
  位于肇源縣民意鄉(xiāng),距肇源縣城70公里。據(jù)考證,白金寶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是“黑水先民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白金寶文化遺址是國家級古文化保護區(qū)。 
濱江生態(tài)旅游景區(qū) 
  位于肇源碼頭松花江左岸,景區(qū)包括黑山,雞心灘,江心島,江畔公園,江邊漁村,沙灘浴場,防洪紀念塔,濱江大道,肇源新港,松花江大橋等景點,是集休閑娛樂,洗浴餐飲,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(qū)。 
黑山、雞心灘景點 
  距肇源縣城南6公里。位于松花江左岸,沙灘長2600米,最寬處320米,面積65公頃。黑山是一座沙山,雞心灘是江邊的一個天然浴場。   金色的沙灘、碧綠的江水、天然的浴場,構(gòu)成純樸、秀麗的大自然美景,每至盛夏,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洗浴、觀光、品魚、狩獵。 
【歷史文化】 
  肇源縣至今被發(fā)現(xiàn)的古文化遺址有105處,其中有國家文物保護重點單位的“白金寶遺址”和在考古學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哈拉文化。歷史上,這里曾為遼金腹地,元清王公世襲之所,既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鄉(xiāng),也是完顏阿骨打肇基王業(yè)之地。境內(nèi)出土的大型猛犸象、水;、披毛犀等珍貴文物國內(nèi)外罕見。集蒙、藏、漢民族風格于一體的衍福寺雙塔雕塑形象生動,造型完美逼真,蘊蓄著豐富的文化特質(zhì)。 
【名優(yōu)特產(chǎn)】 
  古龍貢米   2001年9月及12月分別獲得上海博覽會和深圳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。 
  立陡山綠色水稻   立陡山綠色水稻產(chǎn)自于黑龍江省肇源縣立陡山良種場。   立陡山位于松嫩平原的立陡山下,屬國家級水稻開發(fā)小區(qū)。肥沃的黑土地,清澈的嫩江水,清新的空氣,較長的活動積溫為立陡山綠色水稻提供了無語倫比的生長環(huán)境。勤勞樸實的立陡山人以其世代延續(xù)的耕作經(jīng)驗,融合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技術(shù),選擇優(yōu)良品種生產(chǎn)出天然綠色的鄉(xiāng)村水稻。經(jīng)專家確認,立陡山綠色水稻含有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。   立陡山良種場與黑龍江省第二水稻研究所合作,作為全省水稻良種繁育基地。 
【榮譽稱號】 
  2019年,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(nóng)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安全縣。   2020年6月30日,入選“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分縣名單”。    2020年12月,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范縣市。    2021年,入選國家農(nóng)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安全縣名單。   2021年5月27日,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。    2021年11月,被水利部辦公廳、財政部辦公廳擇優(yōu)確定為中央財政支持的“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(xiāng)村建設(shè)試點縣”。    2021年12月22日,被認定為全國第六批率先基本實現(xiàn)主要農(nóng)作物生產(chǎn)全程機械化示范縣(市、區(qū))。  
			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