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城市隸屬于濰坊市,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。漢代置縣,宋代為密州州治所在地。諸城地理位置優(yōu)越,交通便利。北依世界風(fēng)箏都濰坊,東臨濱海名城青島,南靠新興港口城市日照,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。膠新鐵路和濟(jì)青高速公路南線貫穿諸城,市內(nèi)6條干線公路四通八達(dá),乘車1小時可達(dá)青島、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、濰坊兩大機(jī)場。諸城是全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,因此,諸城又稱“龍城”。面積2183平方千米。人口107萬。
行政區(qū)劃
諸城市轄3個街道、10個鎮(zhèn):
街道:密州街道、舜王街道、龍都街道
鎮(zhèn):相州鎮(zhèn)、皇華鎮(zhèn)、枳溝鎮(zhèn)、辛興鎮(zhèn)、石橋子鎮(zhèn)、百尺河鎮(zhèn)、昌城鎮(zhèn)、賈悅鎮(zhèn)、林家村鎮(zhèn)、桃林鎮(zhèn)
歷史沿革
諸城春秋時為魯之諸邑。戰(zhàn)國時,市境分屬齊、魯。魯頃公二十四年(前249),楚滅魯,魯?shù)厝氤,然境?nèi)除齊長城以南少數(shù)地區(qū)歸楚外,余大部地區(qū)先已屬齊。秦行郡縣制,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,置瑯琊郡,市境屬瑯琊郡(郡治瑯琊)。三國曹魏,復(fù)改瑯琊國為郡。隋開皇三年(583),廢高密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),改高密郡為密州。五代天祐四年(907),縣屬后梁。宋太祖建隆元年(960),以密州為防御州。元,諸城縣仍為密州治,轄于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。明洪武二年(1369),省密州,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,隸屬青州府。清襲明制,諸城縣仍屬青州府。中華民國元年(1912),諸城獨立。
1945年9月9日,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,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(qū)。1946年7月,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(qū)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(qū),1956年3月,改屬昌濰專區(qū),1970年屬昌濰地區(qū),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(qū),1983年10月屬濰坊市。1987年7月1日,撤銷諸城縣,建立諸城市。諸城市為縣級市,直屬山東省,濰坊市代管。
名稱由來
諸城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。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。秦代屬于瑯琊郡,漢代置縣,宋代為密州州治所在地,蘇東坡在此任太守兩年,寫下了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等千古絕句。諸城名人輩出,古有春秋七十二賢士之一、孔子的學(xué)生公冶長,《清明上河圖》的作者、宋代宮廷畫家張擇端,北宋金石學(xué)家趙明誠,清代體仁閣大學(xué)士劉墉,《四庫全書》總閱竇光鼐等名士重臣;近有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“一大”代表王盡美,一代詩翁臧克家,文學(xué)巨匠王統(tǒng)照、陶鈍、王愿堅名垂青史。諸城還是全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,因此,諸城又稱“中國龍城”。
旅游景點
障日山:位于山東膠東半島,隸屬于山東省諸城市。是青島、濰坊、日照三地級市中心接壤之地,相距均在百公里內(nèi),距離黃海岸48公里。四通八達(dá)的高速公路,東赴青島、南下日照、北去濰坊、西走臨沂,交通十分便利,當(dāng)日均可從容往返。障日山景區(qū),總面積1.3萬余畝,與青島市著名的嶗山遙相呼應(yīng),并以姐東妹西之稱而毗鄰。是道教、佛教鼎盛薈萃之地,孕育了障日山獨特、濃郁的宗教文化內(nèi)涵。障日山自然景觀則以“峰險、石奇、洞幽、霧幻、名勝”五絕被世人所稱道。由于地殼運動,塑造了肖人肖物、形象逼真的360個奇景,孕育了100多處大型走廊式裂隙巖崖、巖洞,游人為之叫絕;由此衍生的各類美妙、動人的傳說引人入勝;更有金龜探海、天柱山岳、九鯉溪瀑、福遙列島、茶園翠湖、石門鎖鑰、東坡古井、神鞭裂巖等八大景區(qū)和“太平天國”所留下的紅崖古戰(zhàn)場;據(jù)載:障日山香火最鼎盛時期是明末清初,共建有五寺、二十八庵、一百二十八茅庵,當(dāng)時僧尼、道士達(dá)二千多人,真是“山當(dāng)曲處皆藏寺,路欲窮時又遇僧”,F(xiàn)名勝古跡大多存在,每逢“清明”和節(jié)假日,到山下祭祀掃墓游玩的人絡(luò)繹不絕。
常山:位于諸城市城南10公里處,原名“臥虎山”。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,幫更名為“常山”。
雩泉亭: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,澗中有一古泉,泉水很旺,“汪洋折旋如車輪,清涼滑甘,冬夏如一。余流溢去,達(dá)于山下.......”是扶淇河的一條支流。雩泉亭歷經(jīng)滄桑,今已無存,但雩泉尚在,今被姑子庵村群眾用作水井。井底呈方形,鑿痕宛在,即為原雩泉。
滄灣:又名滄浪灣,位于市中心。滄灣其來歷已不可考,但很早就成為群眾之游樂場所。隨著舊城改造和新型建筑的不斷興起,先后在灣北建起了禮堂,灣西蓋起了文化館、圖書館,灣東北修建了電影院,滄灣就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縣城文化娛樂的中心地帶。1983年7月滄灣得以重修建,東西長63米,南北寬68米,灣邊為石砌,四周置欄桿,水邊壘假山,中央建“漾月亭”,有九曲橋通往北岸。亭下瓷蛙噴霧,水中紅鯉嬉戲,水面芙蕖爭妍,岸邊柳翠欲滴。每逢朝陽初露,霞光萬道,流金溢彩,別有情趣。月夜游觀,周圍萬盞燈火倒映水中,猶如繁星綴天,更加引人入勝,實為城內(nèi)一游覽勝地。更為有趣的是,“金蟾在水不暄噪”。
盧山:原名故山,位于縣城東南13公里,海拔382.9米。山勢陡峭,怪石嶙峋。山前有盧山洞,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趙周賓題寫的“盧山洞”三個大字。洞中有許多宋人刻詞,中央置有盧敖像。洞西南有“圣燈巖”,山巔有“飲酒臺”,山后有磨菇石等古跡。山之陽還有興國寺、盧山寺等寺院,寺內(nèi)石塔林立于群山環(huán)抱之中,景色秀麗,環(huán)境幽雅,為諸城重要名勝。
九仙山:在諸城市南八十七里!渡綎|通志》:“漢明帝時,有九老日飲酒萬壽峰下。一日,同化去。人稱仙人。”故名。蘇軾有詩贊曰:“九仙今已壓京東。”自注:“九仙在東武,奇秀不減雁蕩者也。”明代文學(xué)家張世則《九仙石閣賦》云:“三齊頌靈景,九仙稱名山。”請代文學(xué)家、史學(xué)家李澄中《九仙山賦》亦云:“齊魯名山,實甲九仙,蓋《易》所謂地中山也。”勘考此山,主峰海拔697米,比馬耳山稍矮,總面積27平方公里,群峰競峭,高入云表,奇石突兀,各具形態(tài),確令人流連忘返。熙寧九年九月,密州太守蘇軾再次游覽九仙山,在流杯亭之西的懸崖峭壁上題刻了“第一山”三個遒勁大字,跋題:“熙寧九年九月蘇軾”。且在其下的一巨石上刻有“白鶴樓”三字,跋題:“宋熙寧九年蘇軾書于石東”。今題刻猶存,豎排陰刻,“第一山”每字3米見方,“白鶴樓”三字0.5米見方,赫然醒目,令人驚嘆不已。
馬耳山:占地約40平方公里,主峰海拔706米,為魯東南最高的一座山。主峰二巨石并舉,遠(yuǎn)望狀如馬耳,故名。山勢為東西走向,由片麻巖、花崗巖構(gòu)成。五老峰、松朵峰、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,山間嵐氣靄靄,泉水淙淙。山坡林木覆蓋,荊榛遍生。山石嶙峋,山勢陡峭,但有曲徑通幽。這兒有仙人洞、龍王泉、隱龍寺、石龍寺、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跡。據(jù)唐代文學(xué)蕭穎士《馬耳山記》記載,仙人洞為東晉人葛洪曾隱居煉丹之地。隱龍寺、石龍寺為北魏正光時所建,至清末仍完好,今已廢圯,公存遺址。
白龍山會:山在縣東北四十里(今百尺河鎮(zhèn)駐地北2公里處——筆者注),其巔有古塔。東西麓有黑,白二龍池。
“龍池”小景:諸城東北25公里處有一“龍池子”材(今屬百尺河鎮(zhèn))。材東北角有一個小池塘,面積約400平方米,水極清澈,水中游魚歷歷可數(shù)。其側(cè)有一小泉,泉眼碗口大小,常年涌水。水入池塘,池滿復(fù)入北邊的水潭,潭深數(shù)米。1954年,當(dāng)?shù)厝嗣裾畬ζ溥M(jìn)行整修,以石圍徹,并立一石碑,上刻“龍池”二字。池邊綠草如茵,樹木環(huán)繞,水天相映,景色如畫。
都吉臺:原名“斗雞臺”,為春秋時魯國季氏與后氏的斗雞之處。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載:昭公二十五年(公元前517年),魯大夫季平子(季孫意如)與魯大夫后昭伯(后惡)以雞角高下,季氏敗北,羞怒辱后氏。后氏聯(lián)合臧氏去魯昭公處告訐,昭公偏袒后氏,遂討伐季氏。季氏聯(lián)合叔孫,孟孫,三家共伐魯昭公。昭公敗而失國出亡,后氏亦為孟孫所殺。碑文,吾邑石橋鎮(zhèn)北舊有三官神祠,面荊山環(huán)荊水,福庇一方......
超然臺:坐落在原北城墻偏西處,今臺下巷北端與北關(guān)路交匯處。臺高10米左右,北面緊靠城墻,臺面略成梯形,前沿東西長約28米,南北寬25米。臺上分前后兩院,前院中間有3間廳堂,明柱出廈,門懸橫匾"慕賢亭";后院有東西兩廡,各3間,較前矮小,內(nèi)置刻石。后堂3間,內(nèi)有蘇軾泥塑坐像,一手捧書,一手扶膝,神態(tài)文雅莊重,風(fēng)度超然脫俗。
齊國長城:齊威王六年(公元前351年),齊國為防楚國入侵,在國境南部邊陲群山之巔筑造,后稱"齊國長城"。齊長城蜿蜒于市境南部群山之巔,西南自馬耳山入境,沿馬耳山、石人山、七泉山、茁山、拔地盤、黑溜頂、摘星樓、馬山、磊石山至臺家溝南嶺入膠南縣境,經(jīng)郝戈莊、皇華等6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境內(nèi)全長60余里。遠(yuǎn)看如帶,近看似嶺,頗為壯觀。齊長城古跡,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,1979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(hù)單位,并樹立標(biāo)志予以保護(hù)。
恐龍公園:位于諸城市中心,交通便利,位置優(yōu)越,兩面環(huán)水。于1993年動工興建,在規(guī)劃用地70公頃的基礎(chǔ)上,首期開發(fā)、建設(shè)了規(guī)劃區(qū)西側(cè)的375.8畝,2007年又投資2000萬元,實施改造,改造擴(kuò)建面積670畝。分為恐龍館科普科研區(qū)、恐龍苑文化娛樂區(qū)、恐龍島密林休閑區(qū)、恐龍園奇石館陽光花房觀賞區(qū)、恐龍湖水上游覽區(qū)、龍塔登高鳥瞰區(qū)等6個功能區(qū)。公園內(nèi)的主體建筑——恐龍博物館,是中國江北縣級最大的恐龍博物館,建筑面積5400平方米,館內(nèi)陳列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骨架,它高9.1米、長16.6米,距今約7000萬年。近年來,恐龍博物館作為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,成為展示諸城旅游形象的重要窗口。
地方特產(chǎn)
諸城歷史文化悠久,資源豐富,工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達(dá),土特產(chǎn)聞名遐邇、享譽中外,主要有:諸城燒烤得利斯火腿 百尺河驢肉濰河鯉魚 諸城辣絲岔道口醬菜 密州春酒 桃林茶 昌城板栗 黃櫻桃 獼猴桃 敞口山楂諸香附 百帶麗 花崗巖。
|